講座一107/02/24(六)14:00-16:30 講 座二 講 座三 講 座四 講 座五 講 座六 講 座七
主 題: 悲 時俗之迫阨――談談屈原的憂遊
主講人: 廖棟樑
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,現任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,專治《楚辭》及中國古代文論。著有《六朝詩評中的 形象批評》、《古代楚辭學史論》、《詩品撰述》、《倫理‧歷史‧藝術:古代楚辭學的建構》以及《靈均餘影:古代楚辭學論集》等書,發表〈雙重旋律:論揚雄 <反離騷>〉、〈接受美學與<楚辭>學史研究:以屈原形象的歷史建構為例〉、〈向死而生:論屈 原的死亡與不朽〉、〈忠誠之情,懷不能已:論班固的屈原觀〉等會議論文。
講座介紹  
「路曼曼其脩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」,屈原政壇受挫,遭楚懷王及頃襄王流放至漢北與江南,因「憂」而「遊」,由「遊」而 「憂」,故而其「遊」實為「憂遊」,所謂「悲時俗之迫阨兮,願輕舉而遠遊」。屈辭中「憂遊」有二:一為「紀遊」;二為「託遊」,前者指詩人記敘親身經歷的 漂泊際遇,主要指〈涉江〉、〈哀郢〉與〈懷沙〉等;後者的特點則在於詩人實際上並無現實的「遊歷」活動,只是在想像中的一種心靈「神遊」,王逸、朱熹等均 曾以「設」、「託」等字揭示這一特點,其中形態,或為夢遊、或為神遊,主要如〈抽思〉、〈離騷〉、〈遠遊〉及〈悲回風〉等。 「紀遊」與「託遊」雖是情感書寫的兩種不同修辭策略,然其間情與景、心與物內外周旋生化的活動的狀態與過程,卻形成一種揭示自我心境的「驚采絕豔」的抒情 景觀。這種書寫在屈原以前的抒情詩作中尚未出現,乃是屈原在抒情上的又一開拓。本演講介紹屈原謫居遠行的「紀遊」與「託遊」。
講座二107/03/03(六)14:00-16:30 講 座一 講 座三 講 座四 講 座五 講 座六 講 座七
主 題: 青 天、滄海與蒼生──李白以詩繪製的天下圖景
主講人: 廖美玉
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。曾任科技部中文學門召集人、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、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、臺 灣「中國唐代學會」理事長等職務。主要著作有《回車: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》、《中古詩人夜未眠》等,編撰有《臺灣古典詩選注:區域與城市》(合著)、《臺 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.明清編》(合著)等。長期關注明清變革與時事,除專著《錢牧齋及其文學》之外,有單篇論文〈唐代〈月令〉組詩的物候感知與地誌書 寫〉、〈海外傳衣缽──李穡《牧隱詩藁》的唐詩接受與物候感知〉、〈韓白對中唐寒燠異常的感知與書寫〉、〈杜甫在唐代詩學論爭中的意義與效應〉、〈祭墓與 踏青:唐代「清明」所展演的生命倫理〉、〈演繹春天──元白〈夢游春〉的私情與共感〉、〈唐代閩詩所映現的邊陲視域與黎元家園〉、〈浪跡窮荒──唐代詩人 的邊境書寫與天下想像〉、〈唐代〈江南〉諸曲的轉化、記憶與書寫〉、〈大雅的失落與召喚──唐代詩人的盛世論述與王道想像〉等數十種。
講座介紹
李白出生於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的碎葉城,成長於蜀地,讀書匡山,二十五歲辭親遠遊,三入長安,有「天上謫仙人」、「海上釣 鰲客」之稱,笑傲王侯,浪跡江湖,自許「天為容,道為貌,不屈己,不干人」,心懷「遐登蓬萊,極目四海,手弄白日,頂摩青穹」,與杜甫同屬「東西南北 人」。一生好入名山游,有時乘扁舟,一日千里;有時泛舟清川,賞窮江山;有時流連勝境,終年不移。江、漢、荊、湘、吳、楚、巴、蜀、秦、晉、齊、魯,足跡 幾乎遍及天下。因永王璘事件而下尋陽獄,有「長流夜郎」的未完成旅程,晚年再度流連江南,留下「騎鯨捉月」的傳說。閱讀李白,天地一逆旅,風月長相知,浮 雲遊子,落日故人,把最深摯的柔情給了天下蒼生:五松山下荀媼家的素盤雕胡飯,桃花潭畔的汪倫踏歌聲,長安月下的萬戶擣衣聲,兩人對酌中次第綻放的山花, 有李白命名的山與湖,有因李白一首詩而成為名勝,更以一首〈靜夜思〉吟詠出「故鄉」的亙古存在。
講座三107/03/17(六)14:00-16:30 講 座一 講 座二 講 座四 講 座五 講 座六 講 座七
主 題: 飄飄何所似,天地一沙鷗──詩聖杜甫的苦旅和詩藝
主講人: 徐國能
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博士,現任教於師大國文系,開設古典詩及現代詩相關課程。徐國能年少時也雅愛寫詩,散文創作曾獲時報、 聯合、教育部等文學獎;現代詩創作曾獲台北市、大武山及花蓮等文學獎。如:「第九味」就曾獲得文建會第三屆大專文學獎首獎、2003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 獎。其文字清麗典雅,在冷靜蘊藉中流露萬物靜觀的智慧。散文名家鍾怡雯說其隨筆「安靜而憂鬱,寫法非常徐志摩,寫法傳統又極為現代,是嶄新的『徐』氏風 格。」董橋則讚其文字「經營得又現代又古雅」,正是「現代人久違的人文素養」。他的興趣廣泛,喜歡閱讀與寫作,口才便給,是辯論比賽的常勝軍。也喜歡研究 棋藝,為此,還買了一套《棋魂》。堅持以「詩」作為人生和學習的底蘊。他說:「面對世界,我們看見了什麼,那就是詩的境界;而透過閱讀逼使我們看見真正的 自己,那就是詩的目的。」出版散文集:《第九味》、《煮字為藥》、《綠櫻桃》、《詩人不在,去抽菸了》、《寫在課本留白處》等,童書《字從哪裡來》、《文 字魔法師》。
講座介紹
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,青年時期,他曾漫遊吳越,也曾和李白一同浪跡。中年時期在長安困居多年,遭逢安史之亂,最後被 皇帝貶出長安,流落西北,經過漫長的苦旅來到了四川,在成都平靜的田園生活中獲得身心的暫時安適。惟好景不常,局勢動盪不安之下,暮年杜甫離開了他浣花溪 畔的草堂,在夔州三峽寫下了精緻壯麗的詩篇,又順江而下,輾轉抵達湖南,老病之中不忘國難,最後在一條小舟上結束了漂泊的一生。杜甫以「詩史」的精神紀錄 他自己的人生和國家的命運,也留下了異地的風貌和浪跡的心情。旅行豐富了杜甫的眼界,錘鍊了杜甫的詩藝,讓他在感慨「大哉乾坤內,吾道長悠悠」時,也提醒 自己胸懷天下。 杜甫的足跡走遍人間悲歡,本次講座將介紹那些化為詩句的白雪、江湖與人情冷暖,也將一起走進杜甫的內心,體會完成偉大詩歌藝術的漫漫歷程。
講座四107/03/24(六)14:00-16:30 講 座一 講 座二 講 座三 講 座五 講 座六 講 座七
主 題: 唱、遊東坡人生的意外旅程
主講人: 王偉勇
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,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。曾任國立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、中國文學系主任、藝術研究所所 長、通識教育中心主任、副教務長;東吳大學總務長、主任秘書。著有:《兩宋遺民詞初探》、《南宋詞研究》、《宋詞與唐詩之對應研究》、《詞學專題研究》、 《詩詞越界研究》、《清代論詞絕句初編》、《詞學面面觀》、《中外詞學碩博士論文索引》、《應用文寫作》等書。
講座介紹
東坡一生遊蹤所至,東抵杭州(今浙江),西至鳳翔(今陝西),南赴儋州(今海南),北達定州(今河北),幅員之廣,居歷 代文人之冠。所以然者,為官遊宦、自請外放,固為原因;而數度被貶,尤有以致之。其〈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〉詩云:「九死蠻荒吾不恨,茲遊奇絕冠平生。」又 〈自題金山畫像贊〉云:「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繫之舟;問汝平生功業,黃州惠州儋州。」可見非凡之人自有非凡之器識,吾等何妨隨東坡縱浪大化,唱、遊其人 生之意外旅程。
講座五107/03/31(六)14:00-16:30 講 座一 講 座二 講 座三 講 座四 講 座六 講 座七
主 題: 吟到中華以外天──黃遵憲的跨境與越界
主講人: 高嘉謙
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,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,曾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學客座講學。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文學、 漢詩、民國舊體詩詞、馬華文學。研究成果曾獲得科技部吳大猶先生紀念獎、科技部人社中心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專書補助。著有《遺民、疆界與現代性──漢詩的南 方離散與抒情(1895~1945)》、《國族與歷史的隱喻──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(1895~1949)》。編輯《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》(與吳 盛青合編)、馬華文學的日本翻譯計畫「臺灣熱帶文學」系列(與黃英哲等合編)、《從摩羅到諾貝爾──文學‧經典‧現代意識》(與鄭毓瑜合編)、《散文類》 (與黃錦樹合編)、《華夷風──華語語系文學讀本》(與王德威、胡金倫合編)、《見山又是山──李永平研究》。
講座介紹
黃遵憲外交官生涯的派駐地點,從東亞、美洲、歐洲到南洋,橫跨東西方的豐富異國體驗,均留下了傳世詩篇。這是中國近代詩 人的境外行旅和外交眼界交織的最豐饒個案。面對晚清急遽變化的時代氛圍,在漢詩的古典世界主張「我手寫我口」的黃遵憲,行旅中不忘寫詩,且以質量並重的名 篇佳作,帶出了近代知識人「走向世界」的嶄新文學體驗和視角。跟隨黃遵憲的駐外蹤跡,同時也是閱讀他的漢詩寫作脈絡,其中交雜著面對海洋、殖民地、城市空 間、文化衝擊、離散際遇、雙鄉體驗、知識體系、民族和語言的裂變及融合,種種攸關時代與個人的感覺結構,讓他的漢詩面對更多新舊語言和文明世界觀的碰撞。 黃遵憲肩負外交官角色和詩人的雙重特質,他的外交任務不乏文化宣教、推動文風,同時關注離散華人在殖民地的政治遭遇和生存形象。他的漢詩視野,可被視為重 現華人大流徙時代的移民「詩史」,表現了十九世紀末海外華人生活的歷史情境。這些境外漢詩勾勒了人類學和社會學意義下文化遷徙和時代意義。
講座六107/04/14(六)14:00-16:30 講 座一 講 座二 講 座三 講 座四 講 座五 講 座七
主 題: 心是宇宙的倒影──楊牧的旅行追求
主講人: 陳義芝
臺灣師範大學畢業、香港新亞研究所畢業,高雄師範大學博士。曾任中小學教師、聯合報讀書人主編、聯合報副刊主編;在大學 主講新文學,曾任臺灣大學助理教授。現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。1972年開始寫詩,任「後浪詩社」社長,詩人季刊主編。獲復興文藝營第二名詩獎、青年 學藝新詩首獎、空軍文藝散文銀鷹獎、教育部散文獎、國軍文藝長詩銅像獎、中華文學獎、圖書金鼎獎、出版資訊金鼎獎、時報文學推薦獎、中興文藝獎、臺灣詩人 獎。著有《風格的誕生:現代詩人專題論稿》詩集《青衫》、《新婚別》、《不能遺忘的遠方》、《不安的居住》、《我年輕的戀人》、《邊界》等;散文集《為了 下一次的重逢》、《歌聲越過山丘》;主編《八十二年短篇小說選》、《臺灣詩選. 2014》、《杜甫夢李白:詩選.印譜.腳本》、《尋訪陶淵明: 詩文選讀本》、《紅玉米之歌:瘂弦詩作展演選讀本》、《采采詩經:詩經選讀本》等多種詩選。
講座介紹
本講探索楊牧(1940-)詩文中親自踏臨及心神企及的地方,包括北美洲的紐約、舊金山、芝加哥、愛荷華、西雅圖、溫哥 華……,歐洲的西班牙、俄羅斯、車臣……,還有亞洲的中國、 臺灣、阿富汗……。欣賞他如何就特定地點,揣摩切身的現實;如何與山川人物互動,藉想像而飛馳;去到一個又 一個不同城市、陌生的荒野,體會旅行是為了不停地追求,為一顆心的跳動,觀察、適應,創生文學的經驗。
講座七107/04/28(六)14:00-16:30 講 座一 講 座二 講 座三 講 座四 講 座五 講 座六
主 題: 戰地與外地──洛夫的戰爭經驗與自我流放
主講人: 陳芳明
美國華盛頓州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博士,赴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任教,同時受委籌備、成立該校臺灣文學研究所,多次榮獲教學特 優教師,為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。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文學、臺灣歷史。陳芳明早年以詩論著名,他用筆名陳嘉農撰寫詩和散文,曾和詩人合組《龍族詩刊》。民 國七十三年初在「臺灣文藝」發表一篇關於臺灣文學意識的作品,引起論戰,一時蔚為話題。回臺灣之後,研究重點漸從歷史轉為臺灣文學,研究日據時期臺灣左翼 政治運動與文學運動,經常有散文、評論在國內發表。創作逾三十載,其編著的作品影響深遠,例如主編《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.選文篇》、《余光中跨世紀散 文》等;2011年,完成歷時十二載的《臺灣新文學史》,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新的臺灣文學閱讀視野。著有《含憂草》、《鏡子和影子》、《典範的追 求》、《後殖民台灣:文學史論及其周邊》、《鞭傷之島》、《二二八事件學術論文集》、《深山夜讀》、《美與殉美》、《革命與詩》、《我的家國閱讀:當代臺 灣人文精神》等多本作品。
講座介紹
洛夫早年為一超現實主義詩人,表現手法近乎魔幻,被詩壇譽為「詩魔」,其源或出自他極力探索賦詩技巧的自我期許,但主要 原因則是他駕馭語言如魔棒般地變化多姿。洛夫將自己的詩歌創作生涯分為五個時期:抒情時期(1947-1952)、現代詩探索時期(1954- 1970)、反思傳統,融和現代與古典時期(1971-1985)、鄉愁詩時期(1985-1995)、天涯美學時期(1996-),記述了他一生美麗而 壯闊的詩性時空。創作〈漂木〉,〈石室之死亡〉、〈邊界望鄉〉、〈聖地牙哥之旅〉、〈雪落無聲〉、〈遠方〉、〈異域〉、〈松樹家族〉等,香港、美國、大陸 皆有詩集出版。隨著不斷地出訪、不斷地遠行,行跡世界,移居海外,突出了洛夫的現在進行式,給人以動態的現場感和親切的人情味。洛夫在走向世界,世界也在 走向洛夫,本講主要集中洛夫在金門砲戰與西貢越戰經驗,以及他在晚年的加拿大異鄉生活。